2)第四二五章 北上中原_从海岛县令到时空贸易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国、象国都已经交代好了。

  只要有南越国统治区域的人入境,放弃民族成见,一律好吃好喝的接待,需要的粮食和物资都由大夏来提供。

  只要这边放开口子,相信会迎来不少人。

  再赞助这些人一些基础武器,让他们回去打游击。

  钱峰这个南越国派在中南的征南大元帅想必会很舒坦。

  大夏如今百业兴盛、国泰民安,大量的船队穿行在大江上。

  然后沿着新修筑的道路北上中原,将粮食物资运过去协助建设。

  果然如同李成所说,华夏就算分裂也是同根同源。

  中原的老百姓也就起初慌乱了一阵,然后就迅速的稳定下来。

  在政务院的协助下发展生产。

  如今的中原沃野千里,到处都是紧张的农耕。

  可惜年轻人这些年不是战死,就是被掳掠走了。

  剩下的人中,年轻人几乎不足一成,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妇女。

  大夏对于这些人很照顾,重新将田地按照人口进行分配。

  为他们提供种子,然后从江南运送机械设备入中原。

  全部实施统一的耕种,帮助老百姓尽快把地弄好。

  等到播种之后,老百姓再管自家的地就成。

  这种政策出来,让无数百姓感激涕零,一下子人心就安稳了。

  中原顿时也安定下来。

  李成从襄州一路北上。

  看到的都是农忙景象。

  无数的大型拖拉机在田中耕作,犁头翻起一条条肥沃的泥土,耕完地简单的晾晒一下,然后就有农机再次将地耙平,紧跟着帮助老百姓一体化的播种。

  这样流水线一样的作业,速度还是非常快的。

  十天的时间不到,从南到北的土地就完全耕种好了。

  中原发展的是和地球同纬度地区差不多,种植的是小麦和玉米一年两季作物,玉米种子都是他们大夏提供的,算是在中原扎稳了根。

  只是这次时间来不及,是以完全按照春耕模式,二月播种、五月收获,后面如果时间来得及,应该还能再种上一季的玉米。

  田地是机械化,除此之外筑路队和打井队也分片工作。

  打井队按照中原地区的地形,沿着农田打下井眼、安装灌溉设备,修筑通达的水渠。。

  中原与江南江北还不一样,那边几乎不缺水。

  但是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那么密集,很多地方灌溉还是需要用到水井,是以井对老百姓,无异于生命线一般。

  大河以南的道路修筑,也是连成片、连成网,快速路、国道、乡村小道密密麻麻。

  有大夏多年积累的建设经验和人员支撑,整个中原地区的面貌好像瞬间焕然一新,处处都是生机勃勃的忙碌景象。

  李成在南阳停留了几天。

  这边的道没受到太大的影响。

  比起东都汴梁地区,起码年轻人还是比较多的。

  这些百姓看到大夏的机械帮助耕作田地,就在家人的催促下,加入了筑路修桥队伍。

  只要管饭就成,一分钱都不要,就当是报答官家的好了。

  李成路上经常会停下和百姓聊聊天,几乎听到的都是赞美之词。

  当然也有些许的不和谐。

  有些基层的官员还是使用的本地旧势力官员。

  在这种国家支持的情况下,少不了上下其手、中饱私囊。

  对于这样的官员,凡是有百姓举报的,国安院都会去调查。

  没有百姓举报的,国安院也会派专人暗中调查。

  只要调查到真凭实据的,一律按照国法严惩。

  从邓州到唐州、颖昌,几乎没什么不同,每到一处大都是忙碌春耕的场面。

  越往北甚至场面越加红火。

  就这样一路走到大河之南的汴京,这座都城曾经被称为中原第一都市,也是沿袭了千年的古都。

  李诚站在城外。

  看着残垣断壁。

  心中也忍不住有些凄凉。

  历来都是破坏容易建设难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